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笔记(读后感)
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均衡取舍
人们在选择时,总是面临均衡取舍,这里主要反映在(从目前的看到第三章为止)经济学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及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也是因为均衡取舍,才会有交易贸易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这点主要阐述在后续的两个观点,也就是比较优势和机会成本。这个原理是一个在经济学特殊的思考角度,也就是成本除了从你所付出的**生产成本(时间、生产资源)**之外,为了这个东西所放弃的成本也是这个东西的成本。
在现实中,精明的我们可能也会凭借隐约的直觉用这个原理做比较:比如一些理智的人会综合考虑996对身体健康以及其他时间成本的影响、也会考虑去听一场音乐会所花费的其实是门票钱+兼职1小时的收入,而不单单是门票钱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从原理二中我举得例子来看,边缘收益我们很少考虑,在996的情况下,我们的健康和收入的边际量在哪?尽管这种情况下的边际量很难衡量(我们最多从一些加班时间以及看病所花费的金钱来考虑,但是样本太少)。
音乐会的例子也是如此,钱是挣不完的,兼职1小时和兼职10小时到兼职16小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其中的边际收益以及边际成本,当收入足够生活时,无止尽的劳动带来的边际收益相比起身体健康的边际成本,边际效益微乎其微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这个原理整体效应和一类似,因为人们面临均衡取舍,所以人们会对经济上的激励以及变化敏感并做出反应,当你提高石油价格时,大部分人会减少对石油的使用,反之亦然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变得更好
这个在这里不多描述,基于分工+贸易,每个人可以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益,进而提高自己的收入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均衡取舍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模型
这章主要描述了,经济学家的简单经济模型,一个企业与家庭关系的模型:循环流量图
生产可能性边界:
循环流量模型简单概括了生产以及消费在家庭以及企业之间的流转关系
生产可能性边界主要描述了生产的边际效益关系,用来推导和展开后面的比较优势以及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作为政策顾问,总是难以做下结论,因为一部分得到必须会失去另一部分,所以经济学家的观点总是很难统一,但是他们在经济学原理上还是倾向于统一的。
在具体政策上,除了经济学原理外,还要考虑政治,经济,宗教等影响,所以经济学家总是会有分歧、主要在科学判断以及价值观的不同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以及贸易的好处
这章主要通过一个例子,解释了贸易如何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好,并且引入了绝对优势、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等概念
假设有一个小土和小牛,他们都可以生产土豆和牛肉
如果小土1小时成产4单位土豆或1单位牛肉,而小牛1小时成产6单位土豆或3单位牛肉
在考虑双方该如何交易时,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考虑小牛在两个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此时要使用比较优势来考虑
举一个更通俗的例子,一个篮球运动员可以花费1小时把自己草坪清理干净,但是也可以使用1小时去签个名赚1W元,那么对他来说,花费100元雇佣一个人使用4小时清理干净草坪,而自己去签名活动赚1W元,明显好过自己1小时把草坪清理干净
简而言之,基于比较优势的思考逻辑是:假如A与B具备同样生产某种东西的能力,衡量A与B是否该去生产该东西时,应该与A与B生产其他东西的成本去做比较,来思考A与B该怎样去生产
这章通过多个图,还可以收获到一个简单的结论:
- 柱状图用来比较多个不同实体间同一个指标的差异
- 饼状图用来突出不同比例的占比
- 点图(折线图)用来突出变化的趋势
本文里大多数使用的也是这3种图。(经济学的父亲应该是统计学)。